找到相关内容14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功利的角度講,宗教宣傳要利用藝術形象。但這祇說出了宗教與文藝關係的一面,而且僅是表面的、粗淺的一面。從更深刻的角度看,宗教本是人的心靈的活動,是人生踐履的一種。如果說藝術是人生的反映的話,那麼宗教也就...來主要活動在帝王宮廷和貴族間的方士們所宣揚的神仙術,把救濟對象局限於少數特選的人物18[18]。而晉、宋以後佛、道二教在發展中,隨著與世俗權力愈益密切的結合,也顯示了日益明顯的「貴族化」的傾向。而...

    孫昌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4239117.html
  • 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

    這是把佛法之得以成立的宗教上的實修情境,看成無異於當今的教育活動,而且適合拿當今的教育學用以解析的概念、眼光、架構、和方法來加以研究。以這個側面所把握到的佛教,即凸顯成佛教教育,而佛教教育可加以研究的...等方式或活動,盡可能敞開雙手接納有心在佛學進修者。  以上第二種情形,由於教學機構本身並非以佛學為重,因此暫時沒辦法去多要求什麼。然而,之所以在這兒列為第二種情形,主要是因為其中或有一位或有二位...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3542778.html
  • 傳統新義:近代台灣本土佛教史料的蒐集與研究

    臺灣為名的佛教組織,因此一九二一年當丸井圭治郎要糾合臺灣本土佛教人士再籌組類似的佛教組織時,便只能改用「南瀛佛教會」的名義。(二)「大日本臺灣佛教會」一直有活動,並持續到「皇民化運動時期」的一九四○年才和... 胎中千鶴,〈日本統治期臺灣の佛教勢力—— 一九二一年南瀛佛教會まで〉。[28] (三) 胎中千鶴,〈日本統治期臺灣 における臨濟宗妙心寺派の活動——1920-30年代中心 の〉。[29] (四) ...

    江燦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043492.html
  • 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

    來是僧祇律的主要活動基地,前述曇崇、靈 藏與僧晃,即弘律於關中的長安一帶。然而經過四分律大德 洪遵的努力,他使用了「旦剖法華,晚揚法正」的策略,先 在白天...曇無德戒規早應普流 天下,而今知在景龍三年的四十二年後,長江流域的吳興一 帶,仍有五分律的活動痕跡。 據上所引,知道僧祇律與五分律的主要活動地區都在黃 ...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32243577.html
  • 《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初探

    進行虛妄分別的活動,虛妄分別就是進行著對象化、表象化,所產生的就是表象。所以依他起性只是表象。因此,C:依他起性可以作為無所有、非真實的義境(對象、實境)顯現的所依。 〈〈攝論〉〉又解釋道: 從自...字句來施設言說,遍計執一切。詳細言之,可用表三顯示如下: p. 34 表三心識的認知就是分別顯了境相,就在此分別中執取之。所以這是根源的活動,但其分別執取則是以名言概念為媒介。能說與所說是...

    陳水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7.html
  • 法稱唯識立場之研究

    識活動而已。 此外還有一種理論也可証明自己認識的存在,那就是吾人的想起活動。想起並非是由外境對象所引起的認識活動,只是將對象形相在自己心識領納而己。例如,法稱在如下的文章中說明: (想起)非從(外境的...影像來間接認識。這種認識活動實際是由知覺自體對於知覺上所顯現的影像加於領納體會的,故是一種自己認識自己的活動,也就是所謂自己的自證。由於無明之故,在本來唯一純粹的知覺裡呈現出認識對象,認識作用,自己...

    陳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9.html
  • 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

    研究 機構等來進行研究。進而此般西藏人本身成為研究者,且有 開始研究活動之例。   一方面在資料上,以往實際上是以西藏及喇嘛教文化圈 帶來者為其...賢者喜宴 』ja 124a7~125a3)得知彼等除翻譯之外還從事著作活動, 西藏大藏經內且收入其中若干。不過,有關中觀者殆無傳。 2...

    原田覺著; 許明銀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643972.html
  • 《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

    限制。不用執著於自我與一切現象,將一切都轉化為「空」的思想。 肉體生死現象佔了人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一定絕對掌握人生的精神意識世界,武帝的修行過程中,雖然表面上維持生存活動,但已覺悟輪迴轉生...真假,而對生死進行深沈地省察活動。精神覺悟的過程就是覺悟之前自我已死亡,而新的自我誕生,新價值觀完全不同於覺悟之前的價值觀。從作品的「坐化」過程而言,「坐化」境界是就已超越現實所有的限制,而歸於「空」...

    金明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244036.html
  • 漢魏佛教與何晏玄學關係之探索

    引。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魏志司馬芝傳跋》。 209 頁 人,又可讀到佛經,恐怕還有佛事活動。這...小乘典籍《安般守意經》宣揚生命的最高境界, 就是擯棄了一切心理活動和情感的「空無」。當然,何晏對 這種我空理論的理解未必切合佛經的原意。 何晏是正始...

    王曉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345601.html
  • 《大乘大義章》授記思想探究

    詮釋。  臺灣學者杜保瑞在其近作〈大乘大義章探究〉中,將授記視為「心理意義的活動,而不是主體實證活動的本身」,認為:授記若是佛對追求成佛者的心理嘉勉活動,則接受授記至少應是未證至不退轉位者,才有其嘉勉的...的心理上的嘉勉的活動的話,那麼被嘉勉者大約都還是尚未證至不退轉境界者,這才有所謂的心理上的嘉勉的意義功用在。」杜保瑞此一觀點,符於初期空系的立場,《大智度論》提到:「有人言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已得記,...

    李幸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849540.html